《国家宝藏》这个节目从第一季播出以来,就以一种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模式,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而2020年春节期间更新上映的《国家宝藏》2020年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以“用音乐做语言,以黄河为脉络,穿梭千年历史,奏响华彩乐章”为主旨,现如今在B站的评分也已经高达9.9分了。
这一期的《国家宝藏》特别节目以黄河地理为脉络,顺流沿线九个省区,引九件国宝重器,探索黄河的前世流转。
取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主题,恢弘大气,磅礴壮阔,传递了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黄河文明。
“舞蹈纹彩陶盆、东汉七盘舞画像砖、石刻胡旋舞墓门、唐三彩载乐骆驼俑”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文化内涵的国宝文物也在节目中先后亮相。
“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到《黄河大合唱》激励华夏儿女抵御外侮”,每一个取水地都留下了中华民族如黄河般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足迹。千百年来,黄河一往无前,不舍昼夜,她哺育了我们生命,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灾难。清华大学泥沙科学与江河治理专家王光谦院士在节目中解释道
以开封段来说,等于是“悬着一条河”在脑袋顶上,历朝历代,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六个城都都深埋在地层之下。
由于黄河下游是悬河,所以一旦决口,黄河水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两岸没有东西可以阻挡。
但是不屈不挠是黄河儿女的底色,劈山凿石是黄河儿女的气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涌现了一代代杰出的水利工程院士,从根源上根治黄河水患。
现如今我们已经很少听到黄河水患了,但是并不是它自然消失的,而是那些优秀的水利工程人员,他们时刻警惕,护卫着生活在黄河两岸的我们。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不舍昼夜,奔腾如海。节目中,制作组回顾了199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倪萍主持的节目《看看我们的母亲河》
而这一次,48家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文博机构再一次取来了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黄河水样,向观众展示了25年后的黄河母亲河。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25年的今天,在一代代水利人的不懈努力与共同治理下,黄河在一点点的变得清澈。
当黄河流域博物馆联合朗读宣言的时候,更是让人不禁动容。
正因为每一代人的守护,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华夏文明才能五千年不曾断流。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孕育我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河南在黄河的灌溉下虽然备受考验,但却也这样的磨练中砥砺前行,孕育了璀璨无比的黄河流域文明。
在第一季中,河南博物院就携三件震馆之宝登上《国家宝藏》
贾湖骨笛
▲骨笛 新石器时代,长23.1厘米、七孔,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通高45.9厘米,口径16.4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 春秋时期,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
这些文物是文明和历史的载体,它们除了本身的艺术价值外,还被赋予了厚重的文明、历史的价值,而后者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中国现在的国宝有很多,以亿计数,但是相较消亡于历史长河中的,可能连万分之一都不到。作为华夏儿女,对于传统文化总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特别是看见美轮美奂的文物时,总是难免驻足留恋,不忍离去,或是将之收藏。如今文物的系列周边也有很多,每家博物馆都会有相应的文创产品,许多品牌也有与博物馆联名合作的纪念款产品。
从手账贴纸到摆件,从明信片到服饰周边越来越多的产品依托了我们中华文化底蕴而生存,我们从“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而我在接触到一款名为拼酷的3D金属拼图后,更是感慨,文创产品不再仅仅局限于文物元素的提取与交融,我们也可以复刻国宝,在手中翻转,拼出一个个璀璨国宝,让你有机会自己创建一个微缩型私家博物馆。
每一个环节都是拼出来的
拼酷的云纹铜禁拼图,异兽威武,云纹精美,长方形的案台端庄大气,高度复刻国宝重器的造型。它的结构奇妙,玩法有趣,在一拼一扭之中,千年文物,华夏风采,便在手中呈现。
这已经不是拼酷第一次出国风3D金属拼图了,在此之前,就有一款花轿被称为微缩版的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宁波花轿。细节之处,飞凤腾龙、镶金嵌银、五彩流苏、美轮美奂,拼酷花轿3D金属拼图传承东方文化精髓,以独特金属质感,带来震撼视觉,拼装体验亦是大获好评。无论是云纹龙禁,还是曾侯乙编钟,作为一款国宝的文创周边,拼酷的拼图3D金属拼图,既不仅仅是国宝元素的再现、也不仅仅是可以观赏的摆件,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可拼装的属性,让玩家可以在感受微缩版的华夏文明的同时,品味国宝设计之精妙,以及手艺人的智慧。